特朗普关税引发的通胀是否正在显现?
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关税战是否真正引发通胀?目前市场上仍未见到明显证据,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,这种影响即将浮出水面,最早可能在本周的数据中有所体现。
作为美国衡量通胀的核心指标之一,消费者价格指数(CPI)预计将在6月录得自关税上调以来的最大涨幅。根据市场预测,6月整体CPI环比将上涨0.3%,而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样上涨0.3%。如果这一预期成真,将意味着核心通胀年率逼近3%,显著偏离美联储2%的政策目标。
这可能成为美联储重新调整货币政策的重要拐点。若6月CPI数据出现明显上升,市场此前对7月降息的预期或将破灭。
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月已向国会表示,通胀上行的关税效应可能在“6月与7月的数据中逐步显现”。
为何关税通胀“迟迟未到”?
不少分析认为,关税引发的价格上涨之所以滞后,是因为几个抵消因素正在起作用:
不过,关税效应并非完全“消失”。某些品类如工具、新车和家具,过去12个月价格已经小幅上涨0.3%。而在加税前,这些商品的价格已连续下滑超过一年。市场普遍预期,这一趋势在接下来的季度中可能进一步增强。
通胀是否会持续上升?分歧仍在
经济学家观点分化严重。一派认为价格上涨幅度有限、持续时间短;另一派则提醒需关注潜在积压效应,尤其是当企业面临利润压缩和供应链成本提升时。
从企业层面看,有的选择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,有的则继续维持低价策略以保住市场份额。在经历了40年来最严重通胀的消费者心态下,价格上涨空间已受明显抑制。
因此,目前通胀数据呈现温和状态。越来越多华尔街机构已开始下调未来数月的通胀预期。例如,富国银行预计核心CPI年率将在年末升至3.3%,但将在2026年回落至加税前的低位。
“关税带来的价格冲击更像是一次短期的调整,而非持续性结构性通胀,”富国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山姆·布拉德(Sam Bullard)表示。
花旗集团分析师也指出:“当前任何关税带来的价格压力,主要集中在商品类,并预计持续时间较短。”
美联储下一步怎么走?
美联储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,在于判断这轮通胀反弹是否具有持续性。大多数官员仍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轮短期冲击,因此若经济增长乏力,他们可能愿意忽视通胀短期上扬而继续推行宽松政策。
从最新数据看,美国经济确实面临压力:
如果通胀温和,劳动力市场持续走软,不排除美联储在9月重启降息周期。包括富国银行、BCR机构在内的多家分析团队也正在评估该路径的可能性。
“最终,决定美联储行动的,仍是劳动力市场。”——这是华尔街最一致的共识。
政策回调缓冲:部分关税随后被取消或降低,缓解了价格传导的紧张情绪;
企业提前备货:很多企业在关税生效前囤货,从而推迟了成本上涨的体现;
通缩对冲因素:能源、住房等关键支出项价格下滑。例如,今年以来原油价格已下跌超14%,住房租金增速也回落至疫情前水平。
6月私营部门新增就业人数创下去年秋季以来新低;
就业岗位几乎全部集中在医疗健康行业;
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升至4年来新高,反映出求职周期拉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