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导不畅
私营部门信贷需求疲弱反映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上。11月狭义货币供应量(M1)与广义货币供应量(M2)之间的比率降至历史新低。图:货币供应数据凸显出中国信贷管道的堵塞
花旗分析师写道:“M1增长较低可能是私营企业信心疲弱的一个指标,或者是房地产低迷的副产品,或者两者兼而有之,表明政策传导不太令人满意。这确实令人担忧。”2023年1月至11月的21.58万亿元人民币(3.01万亿美元)新增贷款中,约20%流向家庭,其余为企业贷款。分析师表示,大部分贷款可能是由国有企业获得的,这些企业通常可以从国有银行获得更便宜的信贷。私营企业,尤其是不被视为政策优先领域的私营企业,处境更为艰难。经过近年来的一系列调降,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为3.45%,为2019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。图:中国不断上升的实际借贷成本
结构性失衡
尽管分析人士表示,结构性失衡要求中国央行坚持渐进措施,但实际借贷成本上升意味着额外的货币宽松政策并非没有好处。12月22日,中国五大国有银行降低了部分存款利率,这可能为中国人民银行最早可能在本月下调政策利率铺平道路。花旗预计今年政策利率总共下调20个基点,银行存款准备金率(RRR)累计下调50个基点。高盛预计将有3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,每次25个基点,以及1次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。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Tommy Xie警告说,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可能会在当前货币、财政和其他政策组合下增加通缩压力。“刺激措施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供给侧,”他表示。“通过提振生产,这些政策对稳定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然而,这种生产增加遇到了需求低迷的环境,加剧了通缩的风险。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去年11月在香港发表讲话,承诺保持“稳健”的货币政策,但也敦促进行改革,减少经济对基建和房地产的依赖。汇丰银行(HSBC)首席亚洲经济学家Frederic Neumann表示:“要避免更严重的通缩风险,需要的是更强劲的需求和经济增长。”“要实现这一目标,最好不仅要利用货币宽松政策,还要实施支持性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。”文章来源:路透
本文标题: 中国的政策困境:增加信贷供应是否会导致通货紧缩?(国内信贷扩张)
温馨提示: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。